我已授权

注册

又见公开债“非标准化”解决: “16宜华01” 11.75亿回售本金转场外兑付

2019-10-23 02:36:23 21世纪经济报道 

债券回售前劝退持有人,成了“困难”企业标配;如果实在无法劝退,公布回售后私下商议场外解决,则成了企业规避公告违约的最佳选择。

近两个月的焦灼等待后,10月21日,“16宜华01”的回售兑付日来临。

“到底稳没稳”,近两日,不少机构投资者在私下交流当中互相询问。投资者寻求的,无非是一个公开披露的结果。

但形成戏剧性反差的是,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宜华集团”)在当日的公告中表示,“我司已申请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代理兑付本期债券的利息部分。回售本金部分由我司自行进行场外兑付。”

一句“场外兑付”,立马赋予了“16宜华01”的兑付工作以无限可能。这到底是不是已经违约?而机构人士关心的“稳没稳”问题,或许再也无法得到公开回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债券回售前劝退持有人,成了“困难”企业标配;如果实在无法劝退,公布回售后私下商议场外解决,则成了企业规避公告违约的最佳选择。

“市场规则都被弄乱了。”一位私募机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类似宜华的案例正在增多。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独家报道了中民投租赁控股有限公司在债券违约后将公告转移至私募平台以求降低影响的情况。“掩耳盗铃”的实际效用,或许只有发行人清楚。

“16宜华01”将场外兑付

资料显示,“16宜华01”是宜华集团2016年发行的一期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为12亿元,期限5年,附第三年年末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

该期债券的主承销商为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并由中诚信证评进行评级。最新评级在今年6月的跟踪评级报告中出具,评级结果是维持AA+级。

今年8月29日起,宜华集团先后三次披露了“16宜华01”债券回售申报公告。在9月5日回售登记期结束之后,“16宜华01”的最终回售金额为11.75亿元。

“这两个月来市场一直比较焦灼,关注宜华的投资人也比较多,大家都在关注这期债券的兑付情况,时不时会有人在群里打听。期间一度传出公司方面劝退投资人回售的情况,但最终也没有得到确认。”10月22日,某持有宜华集团子公司债券的私募机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市场焦虑情绪在10月21日“16宜华01”回售兑付的当日达到顶峰。“宜华兑付了吗?”“没发公告是不是就没问题了?”类似的询问时不时夹杂在机构间的业务讨论中。

谁曾想,等来等去,宜华集团发布了一份让人意外但又“无话可说”的公告。

“我司已申请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代理兑付本期债券的利息部分。回售本金部分由我司自行进行场外兑付。请联系相关联系人XXX。”

“话术太高级了,就说公司要场外兑付,压根不提是否违约的事情。一句话就撇清关系,就相当于告诉大家,无论兑付结果如何都跟公开市场无关了。”某中型私募机构信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场外兑付一般就是先兑付一部分小额持有者,协商大额持有机构展期,或者全部都协商展期。”北京某私募机构债基基金经理表示。

10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宜华集团方面相关联系人求证相关兑付情况,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一位前台接线员则表示,“公司一直在开会。”

针对记者“是否违约”的询问,一位海通证券相关联系人则立刻否认了违约,表示“场外兑付不是违约了,我们在付”。至于这个“在付”所表达的具体偿付情况如何,该人士则表示不方便向非持有人透露。

“非标准化”解决方案渐流行

“可能现在债券违约也就这样了,都精明地转向私下解决,成功规避公开市场债券违约问题。”前述私募机构持有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就在不久前,中民投租赁发行的“18中租一”,作为一只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在回售兑付时,却将相关公告披露转向了私募平台。同时其回售兑付公告中仅表示已划转1.02亿元(此前公告回售金额为5.34亿),既未提及剩余款项如何兑付,更未提及违约。

这样的“信披创新”,再度刷新了市场认知。

虽然“18中租一”的主承销商中泰证券将其解读为,“发行人认为只有投资者知道就可以,比较稳定”,但这样的说法显然难以被广泛认可。

一位“18中租一”机构持有人的态度就比较激烈,“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以后违约了就放在私募债范围,私募债违约不算公开市场违约,不就没有违约了。”

同样,当问到“16宜华01”的场外兑付程序是否符合相关业务标准,海通证券方面也打起了太极。

“场外兑付是发行人的意愿,至于规则允不允许要去问交易所,不应该问我们,我们就是配合他们做好疏通工作的。”前述海通证券相关人士表示。

事实上,据本报记者了解,当前不少存在兑付困难的公司都会在债券到期时与投资者协商相关事项,或者劝说持有人撤回回售,或者商议债券展期兑付。

“都是机构,多数就认怂了。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前述机构人士表示。

但一个“怂”字并不能解决当下所有的矛盾。

“市场需要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不是说采取私下解决这种非标准化的处理方式市场就会好转,对出现违约风险的上市公司不认定违约就会让他们的流动性不继续恶化。”北京某券商固收部门总监指出,“现在这种正在流行的非标准化解决模式,或许还会助长部分发行人恶意延期兑付的情况,引发道德风险。不仅会破坏市场规则,更会透支市场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债券逾期前,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并不会有明确提示,甚至评级机构都是在债券违约公告之后才发布相关下调评级的公告。

而如果逾期债券全都转向“非标准化”解决,由此带来的影响,或许也难以预料。

就如针对“16宜华01”场外兑付事件,海通证券和中诚信证评方面目前均尚未发布相关公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海通证券的公告停留在宜华集团2019年度第七次临时受托管理事务报告,相关事项为因宜华集团与宁波颐合医养企业管理合伙企业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