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如何改善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效果

2020-01-09 20:31:29 和讯名家 

  摘要

  本文发现,近两年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走势出现分化,银行同业负债成本与一般负债成本走势也出现脱节。本文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对改善利率传导效果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货币政策传导  信贷利率  同业负债  LPR

  作者:董文卓  邹强

  本文原载《债券》2019年12月刊

  贷

  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是2019年下半年热议的话题。人民银行在政策吹风会上表示:推出新的LPR形成机制,旨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促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缩小国家调控政策与实体经济感受之间的落差。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新的LPR形成机制,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使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有效传导,以此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近两年利率传导效果有所弱化

  (一)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走势分化

  回顾前几轮利率下行周期可以发现,虽然信贷利率的下行都相对滞后于市场利率,但两者走势基本一致。然而,在最近一轮始于2018年初的市场利率下行周期中,信贷利率整体趋势却不降反升(见图1)。这反映出当下市场利率和信贷利率走势出现分化,利率传导效果有所弱化。也说明,不通过降息,仅通过银行自发调整信贷利率的效果不如以前理想。

  (二)银行同业负债成本与一般负债成本走势脱节

  如果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代表银行同业负债成本,从图2可以看到,2018年之后,银行同业负债成本出现明显下行,以计息负债成本率所代表的一般负债成本总体却略有上涨。自201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有所转松主要体现在降准上,并没有降息,所以主要是实现了“宽货币”,“宽信用”并不明显。

  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传导不畅的原因

  如何实现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从而达到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目的?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部分研究者认为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传导的核心在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我们则认为,阻碍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传导的根本原因是同业市场和信贷市场形成了“两个池子”。

  同业负债成本直接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例如,降准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有所提高,可直接增加同业资金供给,降低同业负债成本,从而降低以债券利率为主的市场利率。

  理论上,不管是通过同业业务还是通过存款业务负债,对于一家银行而言,其边际成本应该是较为一致的。但部分同业业务出现了发展不规范、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在业务规范过程中,同业市场向信贷市场的传导受到一定的影响。《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于2019年第一季度评估时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下金融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而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计入同业存单后的同业负债总额不能超过总负债的1/3。在此之前,同业存单曾一度出现急速扩张,2018年发行规模超过21万亿元。为达到考核标准,部分银行同业负债端需要去杠杆,即便同业市场利率较低,其也无法再进行业务扩张,这导致同业负债边际成本与一般负债边际成本之间出现分化。

  对改善利率传导效果的政策建议

  同业业务扩张本质上靠的是“银行不会违约”的刚性兑付“信仰”,刚性兑付为无序扩张带来了可能性。从长远来看,改善利率传导效果的根本方法是打破刚性兑付,逐步打通同业市场与信贷市场。通过监管限制银行同业业务的无序扩张仍然非常重要。

  在进行监管的同时,我们认为可以结合不同银行的特征及优势给予不同的政策优惠。具体来看,有如下建议。

  第一,可有针对性地调整同业负债占比,奖优罚劣。譬如,对于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政策效果较好的银行,可考虑提高其负债的便利性,适度放开其同业负债占比的上限,以有助于其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第二,进一步落实定向降准政策,重点支持符合政策导向的中小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设立,一方面可以调节货币乘数,限制银行信用过度扩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应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目前,较为需要中小银行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人民银行也对满足条件的农商行和城商行进行了定向降准。未来,还可以考虑通过再贷款等方式来补充银行流动性。

  第三,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在逐步打破刚性兑付的大背景下,防范与化解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建立完善、市场化的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存款保险制度,可以监测中小银行资产的信用风险,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降低储户挤兑风险,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做好后续安排工作后,市场刚性兑付的打破将促进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的有效传导,更好地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作者单位:光大保德信基金

  责任编辑:罗邦敏  刘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债券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