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转债配置时点已到——可转债战略配置系列(一)

2019-01-16 10:24:24 和讯名家 

  摘要:

  从大类资产的角度看,可转债已经到了有为区间

  从时点选择来看,利率牛市仍然会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较低利率水平和资金成本,给可转债配置提供了合适环境。

  从转股溢价率,偏债性YTM和利差以及转债平均价格来看,目前的转债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点

  金融监管带来转债扩张机会,规模有望接近万亿,此外,发行方式的创新也给可转债带来了可能。

  可转债在大类资产中的位置

  转债的资产属性位于固收和权益之间,但是转债本身很难成为单独的大类资产,主要受制于主要原因是规模较小以及规模不稳定。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加入可转债能够有效提高组合管理效率。

  站在目前的时点,权益市场估值处于低点、转债估值整体处于低点、转债在扩容期间,我们认为转债的战略配置时点已经到来,建议投资者在组合中增加转债的配置仓位。

  我们认为,从大类资产的角度看,可转债已经到了有为区间,为何此时需要去配置可转债,以及如何去配置,我们希望以系列报告的形式阐述我们的观点,本篇为系列报告的开篇。

  转债已经进入战略配置期

  何时布局转债?——经济分水岭期间

  我们认为转债最佳的布局时间是衰退之后,复苏之前:

  1.机会成本较低。在经济确认衰退期间,利率处于较低的水平,高等级信用利差也会被压缩,投资者持有转债的机会成本较低,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等待权益市场反转。

  2.权益市场低迷,但是转债下跌空间有限。转债在权益市场下跌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再敏感,主要原因包括几方面,一是流动性宽松之后,转债的机会成本下降带来的配置力量加强;另一方面是债底以及下修转股价对于整体转债市场的支撑。

  3.转债流动性较差,投资者需要时间收集筹码,增加管理组合的持仓。因此,等到权益市场启动时再去配置转债,比较难提高仓位。

  中美转债布局的历史经验

  美国可转债市场更成熟,美股主要是“牛长熊短”的格局,因此转债的配置窗口更长。美国股市和经济更相关,因此转债主要呈现和十年国债债券收益率趋同的走势。

  回到国内,国内的股票市场更具周期性,相对于美国的可转债,我国的可转债配置环境相对更复杂,在配置的时候需要考虑机会成本、转债估值、市场规模等(如2015年下半年的情况),我们认为转债和纯债的比价关系是比较好的国内可转债投资指标。

  为什么说目前已经进入配置区间

  目前可转债已经进入战略配置区间,我们建议投资者提升可转债在资产组合中的仓位。

  时点选择:利率牛市宽松,权益市场不缺机会

  从时点选择来看,利率牛市仍然会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较低利率水平和资金成本,给可转债配置提供了合适环境。

  2019年是经济的风水岭,股市博弈成分加大。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今年可能是经济磨底之年,转债既有进攻性,也兼具防守。而且转债经过2018年的扩容,投资者的选择面增多,市场进入可为阶段。

  转债处于估值低点

  目前的转债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点,我们从三个角度观察:

  转股溢价率接近历史最低水平,我们选择和转债低点2014年1月观察,从对比来看,目前转债估值与2014年相比,规模大(评级高)的转债较高,规模小(评级低)的转债较低。但是整体来说,转债的估值与2014年低点相差不大。

  从偏债的溢价率角度,我们选择和纯债作对比。

  从债性的角度来看,目前可转债与信用债的差距在100BP附近,AA转债的利差分布更分散。如果考虑回售,和到期相差不大,但是回售期临近意味着转债博弈成分的增大。我们认为可转债违约风险相对较低,并且附有看涨期权,目前的偏债性转债的估值具备比较强的吸引力。

  当然,从债性的角度,目前估值和2014年相比还是有所差距,最典型的例子是2014年初,中行转债的YTM到达了5%的水平,这也和2014年初利率仍然处在高位有关。

  回到可转债本身,国内可转债有其特殊性

  中国的可转债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股市周期呈现“牛短熊长”的状态,另一方面,发行人对于转债的态度更偏向于股权融资,下修意愿明显区别于海外的可转债。因此,从历史上看,在发行人态度和国内A股周期结合下,可转债的历史表现较好:平均转股期限不到三年,并且绝大部分可转债都是以转股结束,使得可转债在底部的吸引力加大。

  因此,交易价格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从平均收盘价格来看,算术平均价格已经到了历史低点,但是按照余额加权的加权平均价离历史低点仍然有一段距离,反映出绝对价格上大票处于相对高位。

  规模扩张,有量可配

  金融监管带来转债扩张机会

  2016年,金融监管转严,过去上市公司依赖的非公开增发收到限制。可转债作为再融资品种,有着公开、融资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将可转债作为首选的再融资工具。

  可转债在经过大规模预案之后,已经部分发行落地,目前转债余额接近2000亿(除去公募EB)结合在途规模以及未来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未来可转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一万亿。

  以往,投资者受制于规模,可转债只能作为小账户的增强品种,很难成为配置品种。伴随着规模的扩张,可转债在战略层面值得投资者重视。

  创新式转债发行案例增多

  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也看到更多的转债的发行创新,包括发行可转债进行回购,以及定向可转债的出现。

  定向可转债属于私募,优势在于可以规避公开发行的限制条件。从目前的定向可转债的投行案例看,定向可转债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收购交易中,直接发行给被收购方(赛腾股份的案例)。这一类可转债被用作支付工具,金融机构无法参与。

  还有一类是作为融资工具,目前仅出现中国动力的债转股案例。目前监管还没有对定向可转债的融资功能做出规定,但是此类品种对于投资者有比较强的吸引力,优势在于估值稳定,除去违约风险的情况下能保本。

  如何定义可转债在大类资产中的角色

  转债收益和波动位于权益和固收之间

  从资产属性看,可转债介于权益和固收之间,但是收益和波动率主要来自于权益资产。从中国和海外的经验来看,可转债的弹性和波动率低于股票市场,但是表现和股票市场直接挂钩。

  对于组合边际提升效益明显

  由于资产属性明显区别于股票和债券,在资产组合管理中,可转债可以有效提高组合的风险收益比。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可转债加入股票-债券的混合账户中,可以改善管理组合的有效前沿。

  很遗憾,转债无法单独成为大类资产

  可转债这类资产的作用更多是为资产组合的收益增强,无法单独成为一大类资产,主要原因是规模较小以及规模不稳定:

  转债发行规模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0%,我们统计了根据2017年年报符合发行要求的发行主体净资产*40%-已发行债券规模总计约为2万亿,理论上转债的规模上限是3万亿,但是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再融资需求。和股票或者债券的总规模相比,转债确实很难成为大类资产。

  海外其实也类似,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股票市值已经超过40 万亿美元,而存量的转债仅2200 亿美元,规模占比在0.5%附近。美国市场每年转债发行规模与高收益债相当,但占整体市场规模比重也不大。

  转债规模不稳定:国内由于赎回条款的存在,容易在牛市中出现转债集中转股的情形。我国的权益市场的特征是“牛短熊长”,因此会出现一定时间内转债规模较少的情况(如2015年),整体规模不稳定。

  转债更合适的角色:收益增强

  受制于资产规模和流动性,再结合品种特性,可转债更适合的角色是收益增强,这里的增强指的是增加投资者的组合管理效率,不单单是固收产品增加收益,对于偏权益组合来说,也容易在控制回撤的情况下获得股市反弹。

  因此,站在目前的时点,权益市场估值处于低点、转债估值整体处于低点、转债在扩容期间,我们认为转债的战略配置时点已经到来,建议投资者在组合中增加转债的配置仓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固收彬法。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